输给巴黎圣日耳曼在情理之中,但孔帕尼让拜仁输得遗憾和窝囊
相较于另一个半区,拜仁慕尼黑所在的这个半区显然竞争更为激烈。
他们想要进入决赛,不仅要在直接交锋中赢下新科欧冠冠军巴黎圣日耳曼,还要在半决赛击败皇马和多特蒙德之间的胜者,注定是更艰难的晋级之路。
当然了,对于巴黎圣日耳曼,难度也是一样的,而且和拜仁这边主力尽出相比,登贝莱始终无法首发登场,这让恩里克的球队只能在缺少关键一环的情况下摸索着向前。
但是,巴黎圣日耳曼会得到对手的帮助。
虽然巴黎圣日耳曼这边缺少了登贝莱,但在摆出克瓦拉茨赫利亚、杜埃和巴尔科拉的情况下,中后场还是摆出了全主力球员,而且缺少了登贝莱,恩里克的思路还是一样的。
所以在开局阶段,巴黎圣日耳曼就打出了抢断之后的射门:
但在拜仁这边,他们很快也还以颜色:
同时,拜仁也在尝试着积极制造优势,而他们的优势起点,和其他瓜系球队都一样,就是两个边后卫。
斯坦尼希奇以中卫身板为基础,很少前插,大部分时间都留在左中卫身侧,从而在有球时形成三后卫的基础,而在另一侧,莱默尔以中场身份打在右后卫上,帮助球队在有球时形成优势的同时,自己再发挥跑动和前插环节的特点:
所以在整个上半场,拜仁的整体表现还是要好一点,这体现在他们的两个边锋都有一些持球的空间,虽然大部分回合最终都以传中为进攻手段:
但在中场优势的帮助下,两条边路可以相对高效地联系在一起:
而且在抢断或线路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空间之后,拜仁的两个边锋都有一些发挥,比如奥利塞这次有了逆足射门的空间:
而科曼这次突破传中,联系到了凯恩的头顶:
问题就在于,上半场前半段的优势就只积累出这两次打到多纳鲁马的威胁?这个效率是不是略微有点低了?
当然了,论及效率低下,上半场更明显的不足出现在巴黎圣日耳曼这边。
受到拜仁这边的压迫,巴黎圣日耳曼的进攻不及此前在欧冠赛场,但其实他们也打出了一些不错的进攻:
而且没有形成威胁的进攻次数其实也不少:
但他们的主要问题,其实出现在运转阶段。
上赛季的欧冠赛场,巴黎圣日耳曼虽然在压迫环节做得非常出色,这一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巴黎圣日耳曼在数据上并不是一支主打无球、快攻和反击的球队,他们的控球率依然很高,所以有球时间很多,无球时夺回球权的次数也很高。
而在本场比赛的上半场,他们就在面临球权不够的困境,拜仁持球时间更多,这使得巴黎圣日耳曼的进攻难以形成连续的压力,看起来都是一次一次的打击,这就很难能考验到拜仁两个中卫的问题。
这是全队层面的问题,但体现在单点上,就是杜埃和巴尔科拉在一些球权的处理上,还是显得不够成熟和稳定,相较于登贝莱,还是有很明显的差距:
所以在上半场末段,拜仁慕尼黑打出了更为集中的优势,连续输出进攻压力:
最终在上半场的伤停补时阶段,一度通过定位球首开比分,但被判越位在先:
所以,带着0-0的比分回到更衣室,确实是巴黎圣日耳曼应该感到庆幸。
在拜仁这边,孔帕尼需要看到球队的效率不足,他的球队通过四个后卫和两个中场,在靠后的位置形成优势,从而能够应付巴黎圣日耳曼的逼抢和压迫,但到了进攻环节,在三前锋之外,指望穆西亚拉和莱默尔的后上和冲击,尝试着在二线形成优势是很困难的。
整个上半场,只有穆西亚拉这次和帕夫洛维奇的打身后连线,打出了拜仁应该打出的进攻套路:
也就是说,孔帕尼需要适时看到拜仁在二线位置上的劣势,你没有京多安、贝尔纳多-席尔瓦这样技术精良的南欧中场,就需要发挥出拜仁作为德国球队的特点和元素。
实际上,就是格雷茨卡需要纳入考虑。
尤其是在上半场末段穆西亚拉重伤离场的情况下,中场区域其实已经有了调整的空间,但孔帕尼还是选择了格纳布里,然后用博埃换下同样受伤的斯塔尼希奇,顺势调整了莱默尔的位置。
半场不换可以理解,这个选择不能算错,但你能看到,孔帕尼的思路还是相当僵化和死板。
所以在下半场,拜仁的进攻还是上半场的老样子,有球权,但输出的威胁很少:
当然了,巴黎也和上半场类似,有反击,但无法形成连续的进攻:
所以在70分钟区间,恩里克换上登贝莱,他们的球队成为了完全体,效率有望快速回升。
这个时候,拜仁慕尼黑无法进一步提高防守,但也不能眼看着对手强度即将提高,所以这个时候就是上格雷茨卡,彻底加强冲击的时候,考虑到格雷茨卡也能在防守端出力,这其实是个一箭双雕的调整思路,也是对冲巴黎圣日耳曼的战机。
但是,孔帕尼并没有跟上。
于是在70分钟区间,巴黎圣日耳曼开始逼出拜仁的失误:
直至第78分钟,巴黎圣日耳曼完成抢断,打出快攻,在倒三角位置,杜埃完成破门:
而在70分钟区间,拜仁的二线进攻是这样的:
等到比分已经落后的第80分钟,孔帕尼才换上穆勒和格雷茨卡,其实就已经晚了,但登场之后,格雷茨卡就在冲击中制造了红牌:
而且在比赛末段,拜仁也一度通过高举高打扳平了比分,但还是越位在先:
所以,这才是德国球队在外战中应该用来打人的武器,才是你特别需要进球的时候,应该考虑到的手段。
然而在本场比赛,这只能成为拜仁追分时才拿出来的手段,首发阶段,调整阶段,孔帕尼的思路是穆西亚拉,是格纳布里,你就知道他的思路是什么样的了。
而且,拜仁本场比赛有优势,但却没有打出足够的威胁,要追责二线球员的表现之外,首先要追责的其实是前锋线,凯恩和奥利塞都表现不好,他们是难辞其咎的。
可是,凯恩是老将,可以理解的同时,表现也可以预判到,反倒是23岁的奥利塞,本场比赛丢失球权21次,这是什么表现?
这已经不是我们在世俱杯第一次批评奥利塞的表现了,之前也有球迷对我们的批评表达了不同意见,这一点其实也不意外。
比赛末段,奥利塞cos安东尼,在底线位置哆哆嗦嗦,并未起到效果,最后都选择回传二线位置,由肋部区域的队友送出传中:
在数据层面,甭管前面怎么哆嗦,这就是两次成功传球,而在战术层面,奥利塞没有丢失球权,还准确地找到了空位里的队友,从而在45度传中的进攻里做出了贡献。
这是不是贡献?是的,但是微乎其微的贡献。
因为从个人层面,在底线位置没有尝试突破,站着用顺足回传,技术上完全没有难度,而且也正是因为没有尝试突破,所以奥利塞没有进一步将巴黎圣日耳曼的后卫线往门线上牵制,所以随着他的回传,巴黎圣日耳曼的后卫线向外弹出,这就是拜仁一度扳平,却被判越位的原因之一。
在当今的足球世界,随着战术发展成这个样子,很多位置都变成了不犯错就可以了,就像奥利塞这样,两次进攻,他都没有犯错,但仅仅是两脚回传,就能说提供了多么大的贡献吗?
这也是我们此前将其和罗本进行比较的原因,罗本有内切打门的绝技,有爆发力的支撑,边后卫忌惮他的内切和启动,才会在局部增加防守力量,这样的能力才是在为其他位置制造真正的空间。
然而现在的边锋,大部分时间都是站在边线位置接球,然后朝着肋部的前后传球,你要说是个逆足边后卫还则罢了,却还是个边锋,那薪水也未免太好赚了一点。
就是在这样的战术思潮下,一个带领球队从英超降级的主帅可以执教拜仁,一个英超中游球队的核心可以成为拜仁主力边锋。
面对巴黎圣日耳曼这个级别的对手,21次丢失球权,却还可以打满全场,你说这是球员的问题吗?那也不尽然。
你只能说,这就是现在的足球。
最后时刻,少打两人的巴黎圣日耳曼在反击中打进了第二球:
至于拜仁这边,还是替补出场的穆勒险些制造了点球,但并未被裁判认可:
拜仁慕尼黑就这样输掉了比赛。
客观来说,输给新科欧冠冠军不算丢人,只是在这场比赛的表现上,孔帕尼和球员的表现都相当令人失望。
巴黎圣日耳曼纵然气势更盛,但首发没有登贝莱,前70分钟的表现都不够稳定,拜仁慕尼黑有大量的时间和战机来尝试着率先制造比分优势,但他们并没有抓住,反倒是在0-1之后,在80分钟之后,才派出格雷茨卡和穆勒。
换做德甲弱旅,或许这两手调整能成为神奇换人,但对手是巴黎圣日耳曼,这就使得换人调整的效果被抵消了不少,所以在多打两人的情况下,拜仁也没有增加悬念。
这也就是我们在开头所说的,巴黎圣日耳曼会得到对手的帮助。
至于巴黎圣日耳曼这边,他们的表现就不必多说了。
没有登贝莱,这让进攻效率受到影响的同时,而且在理论上,他们很有可能在拜仁慕尼黑面前暴露自己后场经不住对抗和冲击的问题。
但在现实层面,在凯恩年迈,在孔帕尼执教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恰好得到了解决,所以派上登贝莱,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如今,他们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半决赛时要面对的停赛问题,就看登贝莱届时能抵消掉多少劣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