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1-0胜韩队仍尴尬!亚冠被批东亚鸡肋,赛程乱是祸根_比赛_胜利_蓉城
成都蓉城在亚冠赛场上终于迎来了队史首胜,1-0战胜韩国江原FC。这本来是值得庆祝的一刻,却意外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欢呼中超球队终于在洲际赛场扬眉吐气,也有人泼冷水,认为“亚冠对东亚球队就是鸡肋”,赢了也没什么含金量。那么,这场胜利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比赛过程本身并不算精彩。9月30日晚,成都蓉城与江原FC在小组赛相遇。前半小时场面沉闷,双方都没能打出有威胁的进攻。第34分钟,周定洋抓住角球机会,一脚将球送进对方大门,比分定格为1-0。下半场江原加快了节奏,但始终缺乏办法,最终无力改写比分。对蓉城来说,这是一场历史性的胜利——他们在亚冠正赛中的第一场胜利。
然而喜悦还没散开,争议就随之而来。江原主帅赛前直言,由于K联赛赛程冲突,他们派出的是轮换阵容,并非最强阵容。换句话说,对手并未全力以赴。这样的背景让部分球迷觉得这场胜利“缺少分量”。此外,蓉城在比赛最后阶段采取了拖延时间的策略,也被质疑“踢得太保守”。有人调侃说,主帅徐正源是被之前被绝平的经历吓怕了,不愿再冒风险。
为什么亚冠会被贴上“鸡肋”的标签?关键在于各队的态度。中超球队在亚冠和联赛之间往往需要取舍。比如今年,几支争冠热门在踢完亚冠首轮后,很快就要在联赛里进行关键对决。俱乐部自然更看重联赛,因为联赛成绩决定了来年的亚冠资格,还直接关系到奖金和商业收益。有人无奈地表示:“不是不想踢好亚冠,而是赛程和体能根本不允许。”
日韩球队其实情况类似。江原这次派轮换阵容,J联赛更是直接改革,从明年起采用跨年赛制,专门为避开亚冠与联赛冲突。而中超由于气候限制,冬季在北方没法踢球,跨年赛制难以落地,导致赛程安排常常挤压到亚冠。结果是,亚冠逐渐被边缘化,成了“次要战场”。不少球迷甚至调侃:“中超的亚冠名额比比赛本身还鸡肋。”
同一天,上海海港客场1-1逼平日本广岛三箭,终结了对日球队的六连败。表面上看,这是个不错的结果,但细看却让人唏嘘。整场比赛若不是替补门将陈威高接低挡,多次化解险情,恐怕结果早已不同。海港的进球同样依靠外援加布里埃尔的发挥。这也再次凸显了一个老问题:中国球队在亚冠舞台上,本土球员难以独当一面,对外援依赖过重。
这引出了更深层的讨论:中国足球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尴尬?有人说问题不在一场比赛,而是整个体系。从青训到赛程安排,再到管理机制,漏洞不少。没有外援撑场,中超球队很难在洲际赛场有竞争力。正因如此,当大家讨论亚冠时,争论的往往不是球技本身,而是“值不值得认真踢”。
球迷的态度也分裂。一部分人认为,无论对手是否轮换,蓉城赢了就是实力的体现,应该肯定球员的拼搏。另一部分人则坚持认为,亚冠因为普遍被各队忽视,早已失去原有的价值。也有理性声音指出,真正的问题在于大环境:赛程不合理、青训不足、联赛与亚冠定位模糊,导致这项洲际赛事逐渐“鸡肋化”。
其实,亚冠本身并不“鸡肋”。只是由于多方面的现实因素,让它在中超球队眼中变成了负担。而成都蓉城的胜利,不该被轻视。毕竟这是队史第一场亚冠正赛胜利,周定洋的进球、全队最后的坚守,都值得被记录。更重要的是,它为中超带来了一点信心:认真踢,中超球队依然有机会在日韩对手身上取胜。
要让亚冠重新成为“香饽饽”,光靠一场比赛的胜利不够。中足联需要优化赛程,俱乐部需要找到平衡点,更关键的是要加强青训,提高本土球员实力,减少对外援的依赖。只有当整个体系逐步完善,亚冠胜利才能真正有底气,也不用再面对“鸡肋”的质疑。
希望未来,当中超球队在亚冠赢球时,大家讨论的焦点是“比赛有多精彩”,而不是“这赛事值不值得认真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