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开拓者要在杨瀚森和克林根之间二选一,有人说克林根像戈贝尔_防守_中锋_1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季前赛对阵国王,中国新秀单节轰下14分 3盖帽,而2024年7号秀克林根却连击掌都拒绝。 开拓者更衣室的微妙气氛,预示着一场关于“传统防守中锋”与“现代策应核心”的抉择已提前上演。
开场哨声响起前,波特兰开拓者的训练馆里已经火药味弥漫。 队内对抗赛中,杨瀚森一次低位虚晃接转身勾手,将克林根钉在原地后,后者直接甩出一记肘击回应。 当教练组匆忙拉开两人时,克林根甚至拒绝与杨瀚森击掌。 这一幕被场边记者捕捉下来,成为开拓者中锋竞争白热化的最佳注脚。
仅仅几天后,这场暗涌的竞争被彻底搬上台面。 季前赛对阵国王,杨瀚森在17分钟内砍下16分4篮板3盖帽,第三节独取14分的爆发性表现,让开拓者教练组不得不重新审视他们的建队计划。
而克林根虽然稳坐首发,却在外界讨论中逐渐被贴上“蓝领天花板”的标签,一个上限是泰森·钱德勒的传统中锋,与一个模板被指向约基奇的策应型天才,这种对比本身就足够残酷。
技术风格的鸿沟远比数据更刺眼。 克林根身高2米18、臂展2米31,站立摸高2米92,是典型的篮下巨兽。 他的防守评分达到9分,新秀赛季场均干扰对手13次投篮,护框效率已跻身联盟前十。 但进攻端,他超过七成的得分依赖挡拆顺下和补篮,三分命中率仅28.6%。
杨瀚森则展现完全不同的技术图谱。 尽管身高2米16、臂展2米20的静态数据稍逊,但动态测试全面碾压克林根:变向敏捷快0.27秒,折返跑快0.37秒,三分投射试训命中率高达56%。 更关键的是,他在高位策应的灵性让人联想到掘金时期的约基奇,夏季联赛中,他多次在弧顶送出穿透防线的助攻,而克林根则始终固守篮下。
双塔共存的实验在战术板上遭遇重重障碍。 当杨瀚森在高位持球时,克林根的防守人会直接收缩堵住传球路线;由于杨瀚森尚未证明稳定的NBA级别三分威胁,对手可以肆无忌惮包夹禁区。 开拓者尝试让杨瀚森打四号位、克林根打五号位的双塔阵容,结果进攻空间彻底崩塌,两个缺乏稳定外线威胁的大个子,让开拓者的外线球员如同在拥堵的高速公路上行驶。
防守端的问题同样棘手。 克林根擅长镇守篮下,但防挡拆时无法换防到外线;杨瀚森虽然移动更灵活,但防守经验和卡位意识尚需打磨。 对手只需通过简单的传导球就能在底角获得空位三分机会,而开拓者的3-2联防体系在这对组合同时上场时漏洞百出。
罗伯特·威廉姆斯三世的存在让局面更复杂。 这位经验丰富的中锋如果保持健康,很可能占据首发位置。 开拓者跟队记者Dave Deckard透露,教练比卢普斯更信任罗威的防守经验,这意味着克林根和杨瀚森可能要先共同面对“与老将竞争时间”的挑战。
但杨瀚森的进步速度正在打破所有预设节奏。 对抗训练中,他面对克林根的防守连续使用梦幻脚步得分,导致后者情绪失控。 投篮教练特别优化了杨瀚森的出手速度,让他的三分投射更适应NBA节奏;力量训练师则为他定制增肌计划,目标是将体重从114.5公斤提升至120公斤。
管理层的态度已通过行动表明倾向。 开拓者在休赛期果断买断德安德烈·艾顿的合同,为年轻中锋腾出空间。
而克林根虽然贵为2024年7号秀,但球队在选秀夜交易至第16顺位摘走杨瀚森的操作,已经暗示他们对现有中锋储备的不满足。
这场竞争本质上关乎篮球哲学的抉择。
当掘金曾在约基奇和努尔基奇之间选择前者时,他们用一座总冠军奖杯验证了策应型中锋的终极价值。 如今开拓者站在同样的十字路口,而杨瀚森的每一次勾手命中,都在将天平推向历史重演的方向。
更衣室里的暗流早已涌动。 某次训练结束后,当记者问及双塔配合问题,克林根面无表情地回应:“我只关心如何守住禁区。 ”而另一侧,杨瀚森在采访中反复强调“适应球队体系”,但手中始终摩挲着一颗篮球,仿佛在提醒所有人,真正的答案只会由球场表现书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