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冠沦为鸡肋,中国足球何时跳出“自嗨”怪圈?_中超_海港_蓉城

作者:米妮小小编发布时间:2025-10-27 07:17:22阅读次数:0

2025-2026赛季亚冠联赛中,中超四支球队(上海海港、上海申花、成都蓉城、北京国安)整体表现未达预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尽管如此,部分比赛仍然展示了竞争力。

上海申花:首胜有所斩获

上海申花在第3轮的主场比赛中以2-0战胜首尔FC,迎来本赛季亚冠的首场胜利。全主力阵容出战的申花,凭借阿苏埃和路易斯的进球,以及门将薛庆浩的多次关键扑救,稳固了防线,确保了胜利。经过三轮,申花积3分,位居东亚区第5,仍保持出线的希望。申花的亮点在于强大的战术执行力,稳固的防守和本土球员与外援的默契配合。

图片

上海海港:战绩低迷

上海海港在第3轮主场以0-2不敌日本町田泽维亚,三轮过后,海港仅积1分,位列小组垫底。问题出在替补阵容的表现上,海港轮换了五名主力后,替补球员的传球成功率下降了18%,防守拦截次数减少了23%,暴露出阵容深度不足。历史数据显示,海港在过去8场亚冠中仅取得2平6负,且面对日本球队的战绩尤为不佳,9战仅得1平8负,表现相对疲软。

图片

成都蓉城:出线希望渺茫

图片

成都蓉城在第3轮主场0-2负于马来西亚柔佛新山,三轮过后,蓉城积3分,出线的希望较为渺茫。蓉城面临的问题包括边路防守的薄弱和中场控制力不足,伤病更是影响了锋线的战斗力。尽管如此,蓉城在第2轮曾以1-0击败韩国江原FC,展现出一定的黑马潜力。

北京国安:被大埔绝平

图片

北京国安在亚冠二级联赛第3轮客场3-3被中国香港的大埔绝平,目前的战绩为1平1负。北京国安的防守漏洞较为明显,尤其在比赛最后时刻被对手逼平,暴露了球队在关键时刻的专注力不足。

图片

轮换策略:应对联赛与亚冠双重压力

中超联赛进入白热化争冠阶段,海港(60分)、蓉城(58分)和申花(57分)三队仅差3分,剩余三轮的每一场比赛都可能决定冠军归属。在这种情况下,各队为保护主力阵容,选择在亚冠赛事中进行轮换。例如,海港在亚冠比赛中轮换了门将颜骏凌和后卫王燊超等核心球员。

图片

轮换的积极效果在于避免主力球员过度疲劳,确保在联赛的关键战中全力以赴。然而,消极影响同样明显,替补球员的实力不足导致了亚冠成绩下滑。例如,在对阵町田泽维亚时,海港的替补阵容失误不断,乌龙球和折射失球直接导致了失利。

图片

战术适应问题:控球打法未能奏效

图片

中超球队通常偏向控球主导型的打法,但在亚冠这样的高强度对抗中,这一战术未必奏效。蓉城对阵柔佛新山时,采用343阵型却被压制,控球率不足45%;海港的高位逼抢策略在替补球员体能不足的情况下,被对方的反击打穿,暴露了球队战术适应性不足的问题。

图片

外援政策与赛制冲突:中超的困境

中超的外援政策和亚冠的外援规则差异,是制约中超球队在亚冠赛场上表现的重要因素。中超实行“6555”政策,每赛季最多注册6名外援,每场比赛最多只能出场5名外援,这使得中超球队在亚冠比赛中在外援数量和质量上处于劣势。例如,海港的后防线因蒋光太和张琳芃的伤缺,只能派上傅欢和魏震等替补球员,导致了失球的发生。

此外,中超的赛制与亚冠的跨年赛制相冲突,导致球员全年无休,身体处于长期疲惫状态。上赛季参与亚冠的山东泰山、上海申花、上海海港等队都因为过度疲劳而遭遇伤病困扰。相比之下,日本J联赛将在2026年实施跨年赛制,这将进一步拉开与中超的差距。

中国足协的政策影响与青训短板

图片

中国足协的“限投限薪”政策,削弱了中超俱乐部的资金实力,曾经通过资金注入强化球队的广州恒大模式已经不复存在。与此同时,青训的断档也导致了国足在人才上的匮乏。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国足的平均年龄为29.4岁,在东亚杯对阵日本时未能完成任何射正,归化球员艾克森和洛国富因欠薪离队,拒绝了国家队的征召。

图片

短期与长期调整:提升中超竞争力

图片

为了应对当前的困境,中超需要优化轮换策略,平衡联赛和亚冠的需求,避免在亚冠赛场“轻视”比赛。球队应加强替补球员的训练,提高阵容深度,减少核心球员因伤缺阵带来的影响。

图片

长期来看,中超应调整外援政策,逐步接轨亚冠的规则,提高球队的整体竞争力。同时,推动联赛赛制的改革,向跨年赛制过渡,减少球员的疲劳积累。更为重要的是,中超应加大青训的投入,培养本土球员,减少对外援的过度依赖。

图片

日韩俱乐部的成功经验值得中超借鉴。以蔚山现代为例,尽管在K联赛面临保级压力,但他们依然派出全主力阵容,在亚冠中击败了广岛三箭,展现了良好的球队管理和运营水平。这种健康运营模式,值得中超俱乐部深思。

标签:
收藏
分享
发表评论
发布
no-data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