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外籍裁判依赖症”背后:谁在让本土哨沦为“人品洼地”?_执法_比赛_争议
当终场哨声由乌兹别克斯坦裁判坦塔舍夫吹响,山东泰山以3-1的比分逆转上海海港,比赛结果在记分牌上定格。这一激烈对抗的结果,再次验证了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每当中超比赛由外籍裁判执法,山东泰山似乎总能获得更为公正的竞技环境,赢球的机会也显著增加。而这一现象背后,反映的是泰山队长期在本土裁判执法下所遭遇的判罚争议,也凸显了中超裁判体系的公信力严重缺失。
泰山队与海港的对决,一直以来都伴随着裁判判罚的争议,然而这次外籍裁判的执法,终于让比赛回归到了纯粹的竞技状态。比赛伊始,海港占得先机,但坦塔舍夫宽松的执法风格鼓励了合理的身体对抗,让泰山队能够摆脱在本土裁判哨下常见的束缚。与之前麦麦提江执法鲁沪大战时,泰山队在每一次轻微接触后都容易被判犯规,关键进球甚至因VAR的莫名干预被取消相比,这场比赛中的卡扎伊什维利双响与刘洋破门,都是在公正判罚框架下的自然结果。沪媒的“外籍裁判左右比赛”的抱怨,恰恰暴露出本土裁判长期以来的判罚失衡,反映出常态已经被扭曲,公平竟成了偏袒。
![]()
外籍裁判带来的公平并非偶然,而是多次验证的事实。回顾本赛季,泰山在与北京国安的6-0大胜中,约旦裁判马哈德迈的执法确保了比赛的公正性,国安在依赖本土裁判多次受益后,瞬间崩盘,这与四月唐顺齐执法时,泰山队因两名球员被罚下而惨败1-6形成鲜明对比。2019赛季,由克拉滕伯格和马日奇等外籍裁判执法的比赛,泰山队的争议率显著降低,即便偶尔有错漏判,也从未出现针对某支球队的系统性偏差。这些事实共同表明,泰山队并非依赖外籍裁判的“偏袒”,而是在外籍裁判的执法下,终于摆脱了本土裁判的“针对”。
![]()
在中超,山东泰山可谓是裁判争议判罚的最大受害者,许多比赛早已成为联赛中的污点。例如,费莱尼力压防守头球破门,竟被VAR因“前序进攻犯规”取消,而规则明确规定该球应视为连续进攻阶段;吉尔在补时阶段的绝杀被误判为越位,随即海港通过反击制造点球绝杀,泰山队经历了“5秒天堂到地狱”的荒诞时刻;麦麦提江执法的泰山11场比赛仅取得3场胜利,却屡次被指派执法泰山的焦点战,这样的“巧合”让人难以信服。更让人费解的是,俱乐部针对这些争议判罚提出的申诉,往往得到的只是“自我保护”“才疏学浅”等荒谬回应。
![]()
中超本土裁判的问题,并非源于技术水平的欠缺,而是职业操守的失守。作为国际级裁判的张雷,能精确判定越位干扰,但在点球判罚上却屡次摇摆,暴露出的并非技术短板,而是尺度把控的随意性;唐顺齐能够准确抓住细微犯规,但在泰山与国安的比赛中,竟连出三张红牌,并在鲁沪之战中多次借助VAR施压主裁判补判点球,显示的是明显的倾向性,而非能力的不足。虽然裁判委员会定期承认错漏判的存在,但比赛结果却从未因此改变,也未对争议裁判进行任何实质性的追责。这种“认错不纠错”的态度纵容了职业操守的逐渐滑坡。
足协每场花费5万美元聘请外籍裁判,表面看似是解决争议的临时措施,实则是对本土裁判群体的间接否定。当关键比赛只能依靠“外籍裁判”来保障基本的公平,且球迷仅凭裁判的国籍就能预测比赛走势时,中超联赛的根基已经在一次次的争议判罚中被侵蚀。虽然泰山以3-1战胜海港值得庆祝,但这场胜利更应引发深刻反思:如果本土裁判无法修正品行上的缺陷,如果公平竞技还需通过花钱聘请外籍裁判来实现,中国足球的进步注定只是空谈。
![]()
在外籍裁判的执法下取得的胜利,从来不该被视为荣耀,而应是一个警钟。唯有让本土裁判重拾职业操守,让判罚回归到规则的本质,才能确保泰山队的胜利真正来自于实力,也让中超赛场告别“看裁判猜结果”的荒谬局面。